2007/7/3 的大話新聞,
面對96學年度的大學指定科目考試的命題方向提出了一些意見。
主要總結有兩點:
1.國文考科文言文比例為歷年來最高,佔了66%。
他們認為應降低文言文比例,並提高台灣文學所佔比例。

2.歷史考科台灣史部份佔了18分。
他們認為所佔比例太低,質疑教育部。

節目當中教育部長杜正勝有打電話進去澄清,
並對現在大考中心的組織及流程做了一定程度的說明。

首先,許多來賓其實對現行教育制度不甚清楚,
不應該只是一味的批評。
尤其有來賓提到鄭進一的例子,
這位來賓說今年鄭進一在「金鐘獎」頒獎典禮上公開批評新聞局,
認為新聞局應增加台語歌曲的表演比例。
但其實鄭進一是在「金曲獎」上公開批評,並非金鐘獎。

提高台灣文學所佔的比例,這固然是對的,
否則之後的學生對自己鄉土的作家不甚熟悉;
但卻也不需要將文言文視為毒蛇猛獸,主張大幅降低文言文之比例,
甚至低到20%~30%。
一個文化應該是需要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,一味的排斥中國文學並不是明智之舉,
甚至我們可藉由這次國文非選第一題所出的李斯《諫逐客書》證明此觀點。
《諫逐客書》內提及:「是以泰山不讓土壤,故能成其大;
河海不擇細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眾庶,故能明其德。
是以地無四方,民無異國,四時充美,鬼神降福,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。」
正可說明印證此觀點。
文言文教學對中文表達能力是有相當程度的幫助的,
許多文學上的修辭技巧、音韻和諧等,都可在多文言文文章或詩詞曲中習得。
未必需將教育形式也淪為意識形態鬥爭下的犧牲品。
當然提高台灣文學比例是必須的,而且是刻不容緩的,
我們需要藉由教育提高民眾對本土意識的認同。

深入探究高中歷史課本,我們可將其粗分為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。
其中其實依照台灣史所佔之比,在指考中佔14分是很正常且依照比例的。
坦白說,台灣史在近年來的確已經逐步的提高比例,
但說真的在歷史課本上仍尚未提高到某一定比例。
若是有人認為佔分比例太少,該檢討的似乎應該是在歷史課本中的比例,
而非在考卷上的比例。
但也不需因為如此而將中國使大幅度刪減或省去,
除了一個文化為應該具有兼容並蓄的特性之外,
歷史的教育目標可說是鑑往知來。
綜觀世界各國,美國、英國、日本等國,其對歷史的教育目的皆可濃縮為一,
即為鑑往知來。
唐太宗也曾說過:「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。」
歷史之傳承即為在此。

現在台灣已被所謂的意識形態一分為二,這對一個追求種族和諧的社會來說並非良好現象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ouyun35 的頭像
    youyun35

    youyun35

    youyun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